黄泛区,一个苦难的代名词,一个曾滋生了杂草,又滋生了故园重生梦想的地方。多年来,黄河与河南纠缠不清,河南郑州花园口与黄泛区连绵一起,三者的交集,正是中原这个人口大省新历史的浓缩。
“黄泛区”的历史发生在中华民族最悲惨的时刻,是中国民族被逼到绝境后,生生从自己身上割下的一块血肉;这是百万“黄泛区”人民拿生命换来的;这是千万“黄泛区”人民拿自己的颠沛流离、背井离乡、忍饥挨饿换来的;这应该是中华民族永远记住的民族疤痕;这是用老百姓的命、用黄河这个母亲河,去拖住敌人的刺刀。
1937年,淞沪会战从8月打到11月,国民党军付出伤亡33万将士,阵亡校尉级以上军官近千名,其中少将以上高级军官10余名的代价,还是打败了;
1937年12月,中华民国首都南京沦陷,南京大屠杀惨绝人寰;
在北方,几乎同时,太原会战国民党军伤亡20万;
1938年,徐州会战爆发,国民党军投入百万兵力,伤亡六万多,依然战败。
1938年4月,日军大本营训令其华北方面军和华中派遣军合攻中原,试图把中国军队消灭于郑州开封一线,然后沿平汉铁路南下,攻取武汉。兰封会战爆发了。
1938年6月9日,蒋介石国民党部队炸开黄河花园口大堤企图阻止日军南下。混浊的河水向东南方向迅猛推进,在黄淮平原随性肆虐,最终形成了跨越豫皖苏3省44个县的黄泛区。
当时直接淹死和饿死的群众多达八十九万人,造成了历史上人为的一次大灾难。黄河水下泄后,西边一路沿颍河下泻淮河,东边一路沿涡河到怀远流入淮河,黄、淮合流后涌入洪泽湖,淮河、洪泽湖沿岸立即变成了一片汪洋。这次洪灾,河南、皖北、苏北共计44县市被淹,受灾面积29000平方公里,受灾人口1000万以上,冲毁140万民房、淹没近2000万亩耕地。黄水所到之处,房倒屋塌,饥民遍野。这次洪灾,河南、皖北、苏北三省共有390万人背井离乡。
黄河下游故道逐渐干涸,黄河水全部从花园口下泄,黄河彻底改道。由于没有固定的河道,新黄河滚来滚去,这样在河南、苏北、皖北三省之间就形成了一个沼泽区,也就是黄泛区。黄泛区从花园口到淮河长约四百公里,宽10公里到50公里不等,最宽处可达80公里。
历时8年零9个月,横冲直闯的黄河回归了故道。但是黄泛区的生存环境仍然十分恶劣,耕植条件严重恶化,继续给当地人民造成灾难,直到解放后经过长期的治理,才得到好转。
著名作家李准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《大河奔流》再现当时惨状。
形成原因
1938年6月9日,距中牟不足20公里的黄河花园口大堤溃决,眨眼之间,
“黄河之水天上来”,让毫无防备的中牟百姓无处躲藏。河水伴着大雨快速推进,两天之内便袭淹了中牟全境。据档案记载:“11日,黄水猛涨,赵口口门出水;次日,中牟三刘寨、油坊头、七里店、王庄、关家、六堡、闹市口等村全部被洪水淹没;13日,花园口与赵口两处黄水在中牟西北部的茶庵汇合,分成三股南下,泛滥区域东西已达15公里宽。西股主流黄水至中牟入贾鲁河,南泛尉氏、扶沟、西华等县……”
1938年6月22日《申报》1版《办黄灾急振》记载:此次黄河大堤,在赵口、杨桥、花园口一带被炸溃,洪流越陇海路而南,沿贾鲁河入皖,将与淮水合流。豫南首当其冲,中牟、开封、陈留、通许、尉氏、扶沟、鄢陵、太康、西华、淮阳十县,皆成泽国,灾情惨重。黄河北岸之卫河、广济河,亦续被敌军炸决堤防,孟县、沁阳一带,复罹水灾。豫省连年水旱频仍,继以战祸,现又加以空前水灾,截至目前,难民已达四五百万人……
花园口决堤后,黄河水顺着贾鲁河下泄,被淤塞的赵口被大水冲开。赵口和花园口两股水流汇合后,贾鲁河开始外溢,漫溢的河水冲断了陇海铁路,向豫东南流去,从此在黄淮之间形成了大片黄泛区。
带来危害
黄河改道,泛滥成灾,给原为富庶之区的豫东平原带来了无穷的灾难。自1938年6月至1946年6月,河南省12个行政区的110个县中,计有中牟、尉氏、西华等20个县沦为黄泛区。数年间,计有146万间房屋及650万亩良田被淹没,无家可归的难民不得不以草根、树皮果腹,甚至“以含毒野菜及观音土充饥,糠秕杂食反
成佳肴”,先后死伤150多万人。
初期(1938-1939年间),大部分河水沿贾鲁河下泄,经尉氏、扶沟、西华东部和淮阳西部,再顺颍河两侧漫流入淮,称为西泛区;中期(1940-1941年间),经过两年泛流,西泛区地面淤高,河水改由淮阳向北,经太康至鹿邑之间,南泛安徽淝河沿岸,漫流入淮,称为东泛区;后期(1942-1945年间),河水东移后,日军强迫地方群众从开封朱仙镇至太康修筑防水大堤,加上河水流动不稳定,迫使水患又回到西泛区。
值得一提的是,1944年,因尉氏和扶沟两地堤防决口,黄泛区继续向西扩展,使西华西北地区变为泽国。事实上,黄河水侵入淮河河道以后,黄泛区河道堤防就频频出事。档案记载:“泛区益广,险工迭出,每逢霪雨,一夕数惊。统计8年来,官堤民埝,大小决口,共32次,凡91处。”
造成损失
当时直接淹死和饿死的群众多达八十九万人,造成了历史上人为的一次大灾难。黄河水
下泄后,西边一路沿颍河下泻淮河,东边一路沿涡河到安徽怀远流入淮河,黄、淮合流后涌入洪泽湖,淮河、洪泽湖沿岸立即变成了一片汪洋。
这次洪灾,河南、安徽、江苏共计44县市被淹,受灾面积达29000平方公里,受灾人口1000万以上,冲毁140万民房、淹没近2000万亩耕地。黄水所到之处,房倒屋塌,饥民遍野。这次洪灾,豫、皖、苏三省共有390万人背井离乡。
根据官方的统计,自1938年到1946年,河南共有中牟、尉氏、西华、鄢陵、扶沟、淮阳、太康、睢县、杞县、广武(今荥阳广武镇)、郑县(今郑州)、柘城、项城、商水、开封、鹿邑、通许、洧川(今尉氏洧川镇)、沈丘、陈留(今开封陈留镇)20个县形成了黄泛区,档案显示:“计有150余万人伤亡,其中死亡32万多人,117万人沦为灾民,房屋损失146万多间。”
当年黄泛区中牟、尉氏等地一些幸存下来的村民,如今年事已高,回忆当初的恐怖情景,他们说,由于先前没得到消息,很多人对花园口决堤将信将疑,加上当时正值麦收,辛苦了一季的农民舍不得抛弃即将收获的劳动果实,更不愿意拖家带口离开故土,结果许多人因此遭难。1938年6月23日出版的《大公报》记述了当时的中牟景象:“县城西北十余里的沙窝地方,集有难民3000余人,十数日以来,树皮草根已食之将罄,幸派3人求救,否则,再有二三日,恐全饿死矣!”
危害影响
黄泛区内黄河连年泛滥,造成百姓纷纷逃亡。档案显示:“1944年8月,仅进入陕甘宁边区的就有9000余人,同期进入晋冀鲁豫边区的仅太行、太岳两区的更多达25万余人,大约相当于全边区所有灾民的六分之一;截至1944年年底,河南黄泛20个县逃亡人口约631070人……”
泛滥的黄河水不但夺命,还把大约100亿吨泥沙带到了淮河流域,黄泛区面积多达5.4万平方公里,相当于江苏全省总面积的一半以上。大水冲过之后,留下了最厚有数米深的沙石和黄泥,给黄泛区田地复垦带来了极大困难。根据档案记载,到1946年6月,河南黄泛区“650万亩农田被淹,目前可耕地虽有266万亩,但因没有耕牛和种子,加之8年来田地覆盖了沙砾,仅凭人力挖掘非常不易,仍属荒废。”
需要指出的是,依据相关档案,当时国民政府对黄泛区也实行了一些救济措施,但一些救助规定流于形式,并没有得到认真落实,使得“人民流落,哀鸿遍野,救济苍白无力”。
抗战结束后,国民党政府统计了此次受灾范围。1946年12月23日《申报》2版《受灾损失统计》:
黄泛区二十县面积达六百余万亩
【中央社开封廿二日电】黄泛区廿县遍地蔓草黄沙,被灾损失,顷据豫建厅统计如次:受灾面积达6505113亩,需要开垦面积2669178亩,战前人口3121777人,现在人口1786923人,急待还乡人民1172687人,战前村庄13439个,现在村庄7868个,现被水淹面积三百万市亩,已涸面积2847178。